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上面所提出的这些史学史的任务,是从理论上着眼的;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每一部史学史著作在事实上都应当实现这些任务,我们只能期待它们大致上或有所侧重地去实现这些任务。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史官制度和私人著史
一、史官制度的演变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这是同西周末年以后各诸侯国国史的撰写相关联的。《左传·昭公二年》记晋国韩宣子聘于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69]这说明史官又有保管历史文献的职责。春秋时期著名的史官,晋国有董狐、史墨,齐国有齐太史、南史氏,楚国有左史倚相。董狐以秉笔直书而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孔子盛赞其“书法不隐”的精神。齐太史和南史氏也是如同董狐一样的史官。左史倚相因“能道训典,以叙百物”,又“以朝夕献善败”于楚君,使楚君“无忘先王之业”,而被誉为楚国一“宝”[70]。他是一位知识渊博、通晓治乱兴衰之理的史官。处在春秋末年的史墨是一位对历史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史官,他说过这样的名言:“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71]这些史官的思想和业绩,对中国史学的发展都有不小的影响。又如“君举必书”[72]这样的优良传统,也是在春秋时期逐步形成的。随着各诸侯国政权的下移,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一些大夫和具有特殊身份的贵族,也有史臣的建置。如周舍是晋大夫赵简子的家臣,他的职责是“墨笔操牍,从君之过”[73]。晋大夫智伯有家臣名士茁,也是“以秉笔事君”[74]。秦、赵史官,又有御史之名。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秦王、赵王会于渑池。秦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75]秦国还有太史令之职。史载,秦太史令胡毋敬以秦篆撰《博学》七章。[76]先秦史官,名称繁多,职掌亦甚广泛,由汉至唐,又有许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