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消除掉人与他的产品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的任何一个方面(这里每一方面都可以说是支配着另外一个)那么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一方面的例子是“庸俗的决定论”,而另一方面则是同样庸俗的“自由意志”。如果仅仅承认其中的某一个角度,就会把《资本论》看成一部关于拜物教的著作,或者说被拜物教化了的著作。在这里,尽管马克思像在他的历史著作中一样都强调了那时仍被忽略的来自物质要素的影响,但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上仍是两方面辩证地交织在一起的产物。
[1] 对商品拜物教最好的解释说明,参见 Lucien Goldman,“La Reification”,Recherches dialectiques,Paris,1959。
[2] 对商品拜物教,也可以根据马克思在宗教中发现的含义进行解释。他说,在宗教中,“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作拜物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在非常强烈的那一面,马克思把商品拜物教看作是“那些虚伪的假象和错觉,把财富的不同社会要素互相间的这种独立化和硬化,把这种物的人格化和生产关系的物化,把日常生活中的这个宗教揭穿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9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在讨论产品异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提到的这种发展也被称为“物化”(reification,Verdingl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