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杨昌勇、李长伟对我国教育社会学20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反思①,并首次对中国教育社会学的30年停滞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②。2004年,杜时忠等人发表文章来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进行回顾与前瞻。③2006、2007年,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空前活跃,钱民辉曾专门就这两年左右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动向及主题做追踪与述评。④
董泽芳、张国强通过分析教育社会学重建以来的18本概论性著作认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在研究范式上,功能论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研究思路上,主要围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在研究目的上,重“体系”构建;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为主。就教材发展中所体现出的研究趋势来说,他们认为,目前教育社会学已由体系意识转向问题意识,在方法上由二元对立走向多元综合,在价值取向上则由价值中立走向批判参与、由只重学术使命到学术使命与社会使命并重。⑤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刘精明和吴康宁先后分别就我国教育社会学30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刘精明重点就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他认为,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该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①作为中国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重要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吴康宁审视了我国教育社会学开始学科重建时的基础,从“基本建设的开展”与“学术研究的进展”两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教育社会学30年的主要发展,并对“学科使命的担当”"学科视角的确立"“学科资源的选择”这三个缠绕于整个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