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的直觉似乎有利于前两种观点,不利于第三种观点。保罗·塞尚[3]是个逃避服兵役者,但他不是出于良心的反对,而是出于一种绘画的欲望,许多人认为,尽管他的行为不对,但结果是他有了更伟大的一生。[4]然而,我们如何解释这件事呢?假设有人以无情的、不讲道德的做生意手段积累了一大笔财富,然后用它来维持一种多彩多姿的人生,这包括美妙而奇异的体验,艺术的创造与赞助、探索与发现。很难否认这样的观点:他归根到底是从自己的错误中获益了——他既有不道德的生活,也有成功的生活。但是同样难以否认一个显而易见的相反判断。他无疑享受了自己的生活,从中得到了很大满足。可是,假如他的财富和成就全是来自他不应当做的事情,来自受到我们谴责的事情,我们怎能说他有良善的生活,他已经使自己的生活成为良善的生活了呢?我们的直觉再次陷入混乱。
增益的还是结构性的?我们可以带着两个问题思考人们的生活。首先我可以问,他的生活包含着多少我们算作良善或健康生活之成分的经历、关系、事件或成就?其次我们可以问,他在多大程度上承认自己的生活中包含着一些良善生活的成分,不管他是否追求它们,他都认为它们是有价值的,简言之,他同意它们有助于反省的而非意愿的利益。但是我们应当如何把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呢?有两种可能的观点。增益观(additive view)认为,我们不必考虑他对自己的生活的看法,就能判断其良善与否。如果他的生活包含着良善生活的成分,那么它因此就是良善的。假如他同意这些成分,这就增加了其生活的良善性。它是加在蛋糕上的糖粉。但是即使他不同意,这些成分的伦理价值也依然不变。他可以因为他并不认可的经历和成就而有非常美好的生活,尽管它不如他同意时那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