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南社的诗歌无论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在政治思想上,都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既为清末民初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也为反清革命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 语言文字改革与白话文、世界语
清末语言文字改革的直接动因在于社会思想启蒙的需要,即开民智。这是戊戌时期维新派积极倡导的志业。1896年,梁启超为沈学的文字改革方案《盛世元音》作序称:“国恶乎强?民智,斯国强矣。民恶乎智?尽天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他认为,欧美诸国与日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有极高的识字率,中国则反是。究其原因,则在于中国文字固有的“言文相离”与识字难的弊端。他征引黄遵宪《日本国志》的话说:“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中国文字多,有一字而兼数音,则审音也难;有一音而具数字,则择字也难;有一字而数十撇画,则识字也又难。”因此,中国文字“能达于上,不能逮于下”,是进行普及教育以广开民智的最大障碍,文字改革势在必行。“文与言合,而读书识字之智民,可以日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