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助于培养社会保障事业需要的人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主要是以低工资、高就业的形式,通过企业来实施对社会成员的保障,所以不可能产生社会保障学和对社会保障学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不再代替国家行使保障职能,使国家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而目前,我国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以前从事劳资、人事等方面工作的人员转行而来,专业化社会保障管理人才缺口很大。虽然一些在岗人员也经过培训,但是专业化的素质仍然较低。所以,在高校开设社会保障专业课的意义,就是为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社会保障学专业知识,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律的学问,主要培养了解和掌握中外劳动及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法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掌握各项社会保障事务管理技术与方法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