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假设一个店主借给了邻居1万美元,到了约定的日子邻居却没有还,店主心怀不满,可是又过了很长时间,邻居仍没有还的意思,店主于是怒上心头,从此不再理那邻居。
而另一方面,店主的商店向邻家赊了1万美元的商品。买东西的一方因为听到“什么时候付钱都可以”,不久就把这事完全忘记了,没去付钱。邻家的商店不久也忘记了,到结算的时候才想起。但是,已经是好几个月前的事了,碍于面子难索取。于是,店主就说:“唉,算了吧!”不了了之了。
前者对现金得不到偿还怒上心头,后者因为不是现金是商品而变得慷慨大方。可以说这完全是感觉问题。实际上两者都遭受了1万美元的损失。后者由于不是从金库支出的1万美元,没有感到那么心痛。店主在计算损失时,不是1万美元,而是进价的6000美元吧!从金钱感觉来说,太过于迟钝。
把商品看做与要标注的价格相等的现金,才是敏锐的金钱感觉。1万美元的商品货款呆账了,必须看做是1万美元的现金呆账了。一般在货款不能收回时,经营者常以进价和制造成本来计算,这种感觉实在太天真了。如果接受了100万美元的票据,应该有借出了100万美元现金的感觉。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感觉,就不会那么简单地接受票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