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先生研究的角度与切入点,与刘绍智先生基本相似,也是从批语以及所涉及的内容入手,对八十回后原稿的去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过仔细梳理畸笏叟留下的批语,周先生发现八十回后所谓“迷失”的内容,其实主要集中在两部分:一部分是“狱神庙回及有关情节”,另一部分是“射圃回及有关情节”。
为什么后半部原稿,直到末回“情榜”,批书人都已读到,都不“迷失”,单单是这两件大事“无稿”了呢?其中的缘故,极隐讳,却也极明显。
应该看到,狱神庙回及有关情节,是被重罪之家的子弟为官府处治而因他人救助得免于难的事。射圃回及有关情节,是同案相关、另一被重罪之家的女口,为官府发落而因他人救助得免于难的事。——这还不算,两人竟然又再会重圆,结为连理,这本身不是别的,就是对当时封建统治欺压迫害的一种反抗。
这关系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曹雪芹写是写了,脂砚等亲人批阅,再四踌躇,认为性命攸关,到底不敢公之于世,只好把这两部分成稿抽出去了,……
……虽然如此,也还是不行。八十回后的最精彩的也是最重要的书稿,卒因此故不敢再往外传,以致我们至今也只有这八十回真是曹雪芹写的原书尚能入目。其余的,不知已归何处了!周汝昌先生认为,八十回后两部分重要的原稿,之所以被批书人宣告为“迷失”了,是因为其中有很多“最触时忌”的内容,为避文祸,畸笏叟“不敢再往外传”,于是便“抽出去了”。但即使这些敏感的内容被抽走,仍然不能改变八十回后内容整体上的问题,因而“不敢再往外传”。这种说法与作者销毁说相近,总之是说后八十回后原稿中的敏感内容,在续写或整理之前就已经被处理过了。